网站首页 学院概况 党建工作 师资队伍 新闻资讯 人才培养 团学工作
校友文采
合作交流
【建党100周年献礼】 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新中国红色主题美育系列赏析之《湘江·1934》
发布日期:2021-4-9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7252次


       1934年11月-12月,湘江和潇水之间,中共和红军从死亡线上走了出来。一条湘江、一片战火、一次战役,承载的绝对不仅仅是两支军队的对垒,那是两个阶级、两种命运、两种信念的尖锐冲突和紧张抉择。在战争血与火的表层之下,激潮冲荡,沉雷滚滚,如巉岩之将崩,如台风之陡起,红军面临的恶劣战场形势、国共两党的决战态势、党内激烈的路线之争、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道路上的不同选择。所有矛盾,所有可能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因素,多方位、多角度地横陈在一条湘江之上,让1934年秋冬的这条江水,成为20世纪中国历史轰隆作响的“沸点”。

      本期,让我们走进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经典作品《湘江·1934》。


 
湘江·1934
油画  219cm×469cm  2009年
张庆涛  中国美术馆藏

       《湘江·1934》赏析
       油画家张庆涛先生为中央宣传部、中央文化部和中央财政部联合主办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创作油画作品《湘江·1934》。
画家思考历史和传统,关注当代人的生存状态,从中获得切实的精神感受。将视觉和思想深度、民族气质、文化底蕴等元素结合,形成一种内在精神力量,使之贯注于视觉形象的真实性、生动性、深刻性,让军事历史题材作品产生令人震撼的力度。
      画面构图视角从正面展开,人体构成不同的形状团块,与浮桥的斜线牵拉出一种紧张的动荡感,这些大小远近纠结起伏的团块,在浮桥的波动中互相拥挤、碰撞、穿插,偏高的视平线,可看到远处岸边阴影中的渡口,在那里,延绵不断的红军渡江队伍正在历史的漩涡中。

     《湘江·1934》局部


 


        画家以红军领袖人物的心理刻画与形体塑造为创作着力点,即是历史的聚焦点,也是艺术创作的难点。《湘江·1934》突破了以往刻画革命领袖时的惯例,把领袖人物当下的心理状态用油画语言表达出来。画家通过对这段历史的考察和感悟,将博古、李德、周恩来、张闻天、毛泽东、朱德、王稼祥等中革军委七位主要领导人,置身于艰难前行的行军队伍之中,置身于危急的革命背景之下,在构图上采用了同一错落的巧思,使得画面产生强烈的戏剧性冲突。


 
                                                                                                    《湘江·1934》局部

       所以我们看到了:博古内心充满痛苦,他在无法接受的失败面前痛苦沮丧;李德的动作略显失态和木然;张闻天、王稼祥憔悴疲惫,在严峻的现实面前没有了往日的勃郁豪情;周恩来面对渡江队伍满面怒容,神情间充满焦虑和悲愤;朱德手提冲锋枪,身体语言中透射出战场环境的紧张感、危急感。而毛泽东,同样行进在红军战士的行列中,此时,一缕乱裂的云光正照在他的脸上,他拖着病躯,拄着木棍,头发飘散,神色苍茫,所思所虑都充满对红军前景、对革命前途的忧虑和思索。


  
                                                                                                                       《湘江·1934》局部

       画家的简介
      张庆涛:1949年2月生于上海,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现任解放军海军政治部创作室专业创作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参加了第六届全国美展,第八届全国美展,第九届全国美展,第十届全国美展,第十一届全国美展,第三届中国油画展。获奖作品:第九届全国美展银奖、铜奖,第六届解放军文艺奖,中国人民解放军建成军75周年美展金奖,抗洪精神赞金奖。收藏作品:《岁月》北京美协收藏;《特级英雄杨根思》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毛主席与抗大学员在一起》延安抗大纪念馆收藏;《白色曙光——红七军诞生》百色起义纪念馆收藏;《浴血刘老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收藏;《朱德司令在华野》朱德纪念馆收藏;《瓦子街战役》军史馆收藏。

       历史的天空
       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我军与优势之敌苦战,终于撕开了敌重兵设防的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红军虽然突破了第四道封锁线,但付出了巨大的代价。5军团和在长征前夕成立的少共国际师损失过半,8军团损失更为惨重,34师被敌人重重包围,全体指战员浴血奋战,直到弹尽粮绝,绝大部分同志壮烈牺牲。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和军委两纵队,已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
        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苦战五昼夜,从广西全州、兴安间抢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湘江之战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突破湘江,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湘江战役期间,负责断后掩护任务的红五军团三十四师奉命前往灌阳枫树脚阻击从灌阳北上的桂军(夏威部)。由于军委的失误(三十四师接到命令时枫树脚已经失守)、地形不熟,红三十四师陷入桂北的崇山峻岭之中,在羊肠小道中艰难跋涉,未能按时接替红六师十八团阻击桂军,反而使自身陷入了孤军奋战的险恶境地。师长陈树湘在抢渡牯子江时,遭到湖南江华县保安团伏击,腹部中弹受伤,被道县保安军抓获,后自杀牺牲,时年二十九岁(附后)。红三十四一○○团亦大部分牺牲,团长韩伟几经辗转,于抗战期间回到部队,1955年授中将军衔,曾任北京军区副司令,1992年病逝。他是红三十四师唯一幸存的团以上干部。
       湘江一战,红军的损失,主要是作战部队的损失,军委纵队损失不大。加上前三道封锁线的损失(包括非战斗减员),中央红军人从长征出发时的八万六千余人,锐减至三万余人。国民党方面的损失,据说湘军损失七千多人,桂军伤亡二千人左右。
       但在战略上,红军是胜利了。湘江战役,中央红军经过英勇奋战,突破了国民党军第四道封锁线,挫败了蒋介石企图歼灭红军于湘江以东的计划。同时,湘江战役的失利也加速了毛泽东的复出,为后来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陈树湘(1905年1月30日-1934年12月18日 ),湖南长沙县人 ,中国共产党员,曾任中国工农红军师长,革命烈士。
        陈树湘1922年秋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马日事变"后,参加北伐军叶挺部,任班长、警卫团排长。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后又随团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并上井冈山 ,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红5军团第34师师长。1934年11月下旬,在湘江之战中,他率领部队付出重大牺牲,在完成掩护红军主力和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机关抢渡湘江的艰巨任务后,负伤被俘。敌人抓到一名红军师长,高兴得发狂。在四马桥坐镇指挥的道县保安团一营营长何湘,命令将陈树湘抬到一间布铺里,为他找医送饭。企图从陈树湘口中得到红军的情报。陈树湘面对敌人的威胁利诱,毫不动摇,拒医绝食,坚持斗争。何湘无奈,只好于1934年12月18日拂晓,将陈树湘抬往道县县城,向上司邀功。上午8时许,当行至道县蚣坝镇石马神村附近的将军塘自然村后时,陈树湘乘敌不备,咬紧牙关,忍着巨痛,用手从伤口伸入腹部,抠出肠子,使尽全力,大叫一声,绞断肠子,壮烈牺牲。时年29岁。实践了他"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豪迈誓言!
       2009年9月10日,陈树湘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
      图文资料分别来自百度词条、微博网页

严谨求实   守正出新 

传承文化   融汇中西

绵阳校区:绵阳市经开区机场东路83号

梓潼校区:绵阳市梓潼县永利路929号

快速导航
关注文化旅游学院

扫码登陆手机站

学院官网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19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文化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