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我们迎来了本学期青春漫谈第二期。本次活动在D1栋206教室举行。
本期是陈露同学为我们分享书籍——柴静的《看见》。
深夜翻开泛黄的书页,北京非典病房的消毒水气息穿透纸背。十七年前那个戴着三层口罩冲进隔离区的身影,在泛黄的新闻影像里凝固成时代的注脚。柴静以笔为刀,剖开记忆的茧房,让《看见》成为一部流动的青铜编钟,每个故事都在叩击着时代的回音壁。
真相是悬崖边的独木桥。当华南虎照事件掀起全民打假狂欢,当汶川地震后的校舍废墟渗出混凝土的秘密,我们看见真相如同流沙,既可能湮没于集体无意识的狂欢,也可能沉沦在利益编织的蛛网里。记者不是真理的代言人,而是举着火把在迷雾中跋涉的夜行人,正如书中所言:"真相往往在于毫米之间,把一杯水从桌上端到嘴边,诚实的人才能发现倾洒的弧度。
人性是暗河里的碎钻。山西污染区肺叶钙化的老人,奥运会采访区失控的志愿者,被家暴妇女颤抖的睫毛下藏着整个时代的隐痛。最震撼的莫过于药家鑫案,舆论漩涡中的"杀人恶魔"与琴键上跳跃的少年身影重叠,暴露出人性光谱中无法被简单归类的灰度。当我们凝视深渊时,深渊报以的可能是蒙克《呐喊》般的扭曲,也可能是卡拉瓦乔画布上突然降临的神性之光。
救赎发生在凝视的裂缝处。德国支教老师卢安克在广西山村的二十年,像一滴墨坠入清水,缓慢晕染出教育的本质。被遗忘的留守儿童、遭受歧视的同性恋者、维权多年的尘肺病人,他们的故事不是新闻素材,而是照见社会病灶的棱镜。柴静用克制的笔触提醒我们:真正的慈悲,是蹲下来平视他人的伤口。
在这个信息爆炸却愈发失语的时代,《看见》留下的不仅是调查记者的职业手记,更是一份关于如何"在场"的生命指南。当我们学会用皮肤感受新闻,用睫毛称量泪水,那些被时代飓风卷走的草芥人生,终将在文字的琥珀里获得重生。如同书页间飘落的银杏叶标本,每道纹路都在诉说:看见,是留给世界最深情的指纹。
深夜翻开书页,北京非典病房的消毒水气息似能穿透纸张。十七年前,柴静佩戴三层口罩毅然冲入隔离区,其身影在泛黄新闻影像中定格,成为时代的鲜明注脚。柴静以笔为利刃,划破记忆的茧缚,《看见》一书仿若流动的青铜编钟,书中每个故事皆在叩响时代的回音壁。
— END —
图片:李杨思羽
文案:李杨思羽
排版、编辑:甘涵银
一审一校:罗诗薇、黎念佳
二审二校:蒙智民
三审三校:梁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