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7日星期四晚上19:00—21:00,四川文化艺术学院中文专业于线上开展了《道家与中国文化》系列讲座第九讲。主讲人为四川大学杰出教授詹石窗先生。
詹教授从“文化养生之正反”和“文化养生之归本”两方面揭示了“阴阳五行,见素抱朴”的主题。
01
名师简介
詹石窗,1954年生,中国厦门市人。现任四川大学文科杰出教授(两院院士待遇)、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社会科学研究专家、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院长、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委员会主席、博士生导师等职。詹教授先后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百年道学精华集成”等十多个课题。主要著作有《道教文学史》《易学与道教符号揭秘》《道教文化十五讲》《中国道教通史》(主编)等30余部。
02
文化养生之正反
詹老师指出,本讲主要通过学习《道德经》第四十章的内容,帮助学生明白“反者道自动”的阴阳道理。
(一)、阴阳五行的内容
1、从音乐的角度看五行——《道德经》音诵
詹老师首先为我们播放了一段音诵“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道家音乐与人的肺腑、心脏、气息相协调,詹教授所播放的音频由他本人作曲,耗时三年之期。“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詹教授指出:在“诗书礼义乐春秋”中,“诗”之所以排在第一位,因为“诗”是可以用来歌唱的,音乐采用的谱子、起伏、转折都与人的身体器官保持某种密切联系,五行也寓于其中。
2、从文学角度看五行——《西游记》
清人汪象旭曾说:“一部《西游》,无处不暗合五行。”詹教授讲到:《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外加白龙马刚好契合了五行规则,他们分别与金、木、水、火、土一一对应。孙悟空属金,猪八戒属木,文中第四十九回曾记载:“行者忍不住叫道:“师父莫恨水災,經云,土乃五行之母,水乃五行之源。无土不生,无水不長。老孫來了!”三藏聞得道:“徒弟啊,救我耶!”行者道:“你且放心,待我們擒住妖精,管教你脱難。”可见唐三藏属土,土为万物之母,是整个集团的领袖,白龙马则配水。取经路上困难重重,但在路程中如何处事,无不贯穿五行精神,只有五者和谐,才能圆满成功。像《西游记》这样化用“阴阳五行”伦理的小说在古代还有很多,学习“阴阳五行”也是打开中国古典文化殿堂的一把钥匙。
(二)、阴阳五行的作用
1、阴阳五行的分合发展
詹教授讲到:相传上古伏羲氏画八卦,以“——”代表阳,以“- -”代表阴。阴阳可以概括万物:天地日月、昼夜寒暑、春夏秋冬、雷电雨雪、君臣夫妇等,都与其息息相关。而关于五行的学说最早可见于《尚书·洪范》:“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穑。潤上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穑作甘。”
詹老师指出五行相生相克。相生指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相克指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随着历史的不断演进,“五行说”与“阴阳说”两种不同的思想逐渐融合,至今已然成为了一个体系,具有抽象符号的代码意义,它作为中国传统学术基础理论之一,几乎渗透到包括舞蹈、书画在内的各个领域。
2、从医学角度看“阴阳五行”
詹教授提到“阴阳五行”是中医药学的纲要,它与经络联系紧密。
十二经络包括手足各三阴、三阳,还可以细分为少阳、少阴、太阳、太阴、厥阳、厥阴这些经脉贯穿人始终。除此之外,我们经常在武侠小说里看到的任脈、督脈也都是人体的穴位。任脈能总任一身之阴经,故称“阴脈之海”;督脈起于小腹内胞宫,下出会阴部,沿脊柱上行,经项后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而子午流注则是阴阳的结合,正所谓是:“子午流注者,謂刚柔相配,陰陽相合,氣血循環,時穴開闔也。”关于子午流注的记载大都表示它起源于《黄帝内经》。詹教授指出子午流注作为中医学最有特色的理论,它讲到气的流转:臟腑是人體五臟、六腑和奇恒之府的總稱,其關係可以通過五行表徵。表现于外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现象都与五脏六腑的健康程度息息相关,比如中医治病讲究“望闻问切”,从一个人的脸色和手相上就能看出你的身体是否健康,甚至能发现更多的秘密。詹老师用一个浅显的例子说明:智能时代的大数据应用随处可见,如进小区要识别人脸,开手机要指纹验证,即使是同一个人,一把钥匙也只能开一扇门。虽然古代没有如此先进的科技,但古人们早就发现了局部反应整体效果的原理,由表及内,包括现在常说的透过现象看本质,都是同样的道理。中医药学中有一种方式可以看出一个人一生的发展,甚至能看出父母的遗传基因,这都是手相学的内容。
在中西药的区别方面,詹教授讲到:中医更加注重整体疗效,如果是大肠有问题,中医就会从肺部入手,通过五行相生的理念用药,药味五味合五行“木性:酸、火性:苦、土性:甘、金性:辛、水性:咸”最终使药性归一。不同于西医明确的针对性,中医强调的对症下药需考虑阴阳平和,五行相克。
3、从地域环境看五行
《麻衣相书》是后人假托传说的麻衣道者所做。用人的面貌、五官、骨骼、气色、体态和手纹等推测吉凶祸福、贵贱夭寿的相面术。詹教授讲到,人的面部就好像一个高深莫测的密码集成板,上面注明了一个人一生的富贵荣辱,如果对相命术有所研究就可以通过种种的数据解开未来之路。
相书中曾讲到骨相。根据现实情况而言,我们不难发现,同是中国人,生活的地域不同,人的面相也有所差异,正所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比如说北方人与南方人在相貌上的区别:南方多湿气,所以南方人整体而言有鼻孔大、颧骨高的特点,而北方人则相反,这些都是受到地理环境影响的结果。
(三)、上篇之小结启示
1.阴阳五行是一个整体,养生要从整体入手。面相大师申箕源曾说:“没有具备完美面相的人,整容改变不了面相的根本,但是积德修行会令面相变好。”积善行德,思想简单就是养生,不至于“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2.人在生活中应保持通达豁然的气量。人体之所以健康就在于保持通达,气不通,则人不顺。比如说血管通则血栓无,情绪通则少压抑。新冠病毒和抑郁症出现了重合式爆发,人们长期处于孤僻状态,难免会才产生坏情绪,既然无法改变大环境,那就试着融入适应它。詹教授以自身为例,他所居住的小区,每天傍晚六七点,大爷大妈们就准时跳广场舞,在运动的过程中也更加了解身边人。人是群居动物,詹教授教导我们要学会交流、和谐交流,少一些斤斤计较,多一点宽容大量,不怕吃亏,少占便宜,运气总不会太差!
3.人要有一颗博爱之心。詹教授强调:道教产生于母爱。母爱是无私的,如果年轻的我们能用一种爱的眼光关注周围,积极帮助别人。詹教授通过列举药王孙思邈的悬壶济世、开棺救妇、导尿有术的故事告诫我们:人是有灵性的生物,相辅相成,广博广爱乃大智慧也。
阴阳五行论理告诉我们:世间万事万物由阴阳而五行,任何养生的技术,包括用药都是为了调理体内诸因素的平衡,了解阴阳五行的思想体系,能够帮助我们提纲挈领地分析问题。
03
文化养生之归本
接上篇内容,詹老师分享了他本人的一段生活经验:“最近一段時間開始有點懷舊,每次從外地迴到廈門,我就要到小時候生活過的地方,看看哪裡的樹木、石頭,重新找迴以往見證的純朴。”生活本就如此,人的一生不论是起起伏伏还是平平淡淡,都需要寻到心灵的归依之处。
(一)、“见素抱朴”的背景
《史及·伯夷列传》称:“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齊。及父卒,叔齊讓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國人立其中子。於是伯夷、叔齊聞西伯昌善養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載木主,號爲文王,東伐紂。伯夷、叔齊遂“隱於首陽山,採薇而食之。”
除此之外,詹老首还展示了一首出自吴筠之手的诗歌《高士咏》:大名賢所尚,寶位聖所珍。皎皎許仲武,遺之若纖塵。棄瓢箕山下,洗耳潁水濱。物外兩寂寞,獨與玄冥均。这首诗的典故取自皇甫谧《高士传》,其卷上《许由》记载有:尧想让位于许由,许由不受并逃走了;尧又让许由担任九州之长,许由不愿听到这些言论,便在颍水边清洗自己的耳朵。许由朋友的父亲本来想饮用颍水,见许由洗耳,便问其缘故,许由回答道:堯欲召我爲九州長,惡聞其聲,是故洗耳。“弃瓢”、“洗耳”都是许由高尚情操的表现,在许由看来,功名利禄,皆若浮云。
无论是伯夷、叔齐还是许由,他们的行为寄托了超脱污浊的情怀,他们的精神内核蕴含着“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思想。
(二)、“見素抱朴”的内涵
詹老提到:素指本色、白色,单纯、不华丽。朴是形声字,从木,卜声。本意是指未加工的木材。“见素抱朴”也是一种文化养身情趣,它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保持本色
詹教授讲到比如饮料,从大自然中直接提取稍微加工的果汁虽然不一定好喝,但原汁原味,有利于健康。正所谓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2、不加伪装
首先是不要过分包装。近年来,无论是月饼、茶叶等产品都有过分包装的趋势,有的甚至染色以欺骗顾客,是更加恶劣的现象。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回归天性,专心做产品,质量从不败人心。
3、不欺心地
詹教授从近年来有关食品安全的例子入手,一些无良商家,不顾人身安全牟取暴利,例如在牛奶中加入过量的三聚氰胺,一旦被人发现,结果得不偿失。詹教授教导我们,做人要脚踏实地,不昧良心,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
4、抵御迷惑
詹教授提出以上几点是从生活经验出发针对生产者而言,那么作为众多消费者的一员,我们需要学会辨别外物,抵制不良诱惑。切记勿因小失大。
(三)、实现见素抱朴的路径及意义
1、绝圣弃智,绝仁弃义
《道德经》第十九章记载:“絶聖棄智,民利百倍;絶仁棄義,民復孝慈;絶巧棄利,盜賊無有。” 那么老子口中的“绝”和“弃”是什么意思呢?詹教授指出,如今的社会,常看到假仁假义之人伪装圣人,实则功利性太强,老子基于对文化系统的整体把握,告诫让人们预防走向反面角度,行不轨之事。
2、少私寡欲,知足常乐
詹教授针对《道德经》第十九章中的:“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見素抱朴,少私寡欲”一句提出疑问:为什么不说“无欲无求”?原来“少私寡欲”是生存文化积淀的结果。人生而为人,“少欲少求”是天理本然,但一味追求享受,终会迷失自己酿成惨剧,警告我们不要成为欲望的奴隶。
3、以静致廉,自我尊严
詹教授讲到:廉洁是保持身心健康的基本需求。《道德經》第五十八章中有这样的记载: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汉代文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里展示了“廉”的含义:“仄”,谓廉“从广、兼声”。古代盖房子,厅堂的边缘就叫做“廉”。天子之堂有九尺,诸侯之堂七尺,大夫之堂五尺,士人之堂三尺,“廉”从这个角度讲,既表示一定的“格”,也意味着守规矩。后来,“廉”字引申出了“敛”、“清”、“检”等意思,用以告诫人们不可有僭越之心,更不可以假公济私、贪污受贿,同时还应当具备节俭的美德。
詹教授提倡“以靜致廉”是一种圣功。正所谓是“至乐性余,至静则廉。”《黄帝陰符經解義》中记载有:心靜,天地之鑒也,鑒則自守其域,而廉出於自廉也。是謂至靜則廉。夫盡性以至歸根,反一以至復命,聖人得之,故清靜爲天下正。天地之间,惟有虚静,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清即虚也,虚静也者,其神德圣功乎。人的精神生活,从简而定,有助健康。
04
分享小结
《道德经》是道教文化的瑰宝,其间蕴含的思想历久弥新,对我们今天依然很有启示。期待下一次,詹教授能继续为我们分享他的学术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