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导航
站内导航 ×
    团学工作 - 学生活动
    【书香文旅】寻一处灯塔,照一段尘路——文心读书会之《到灯塔去》阅读分享
    发布日期:2025-5-7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121次

    2025年4月27日星期日19:00—21:00,本学期第二次文心读书会如期举行。本次读书会聚焦英国意识流文学巨匠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经典之作——《到灯塔去》,深入探讨其文学价值、哲学意蕴及女性主义思想……本次读书会的主讲人是2024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李泓庆同学,主持人是2021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石颖同学。

    图片

    李泓庆以伍尔夫的生平为切入点,剖析这位传奇作家如何以自身经历铸就文学丰碑。作为布卢姆茨伯里派的核心成员,伍尔夫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以《到灯塔去》开创了意识流叙事的先河。李泓庆同学指出:“伍尔夫笔下的‘灯塔’不仅是物理存在,更是精神图腾。她用细腻的笔触将时间、记忆与人性交织,让读者在混沌中触摸永恒。”

    图片图片

    接着,主讲人通过逐章解析,揭示了小说中拉姆齐夫妇的象征意义。拉姆齐先生代表的“理性权威”与夫人承载的“感性调和”,映射了西方哲学传统中的二元对立。主讲人李泓庆特别提到:“灯塔之旅的最终完成,不仅是家庭和解的隐喻,更是伍尔芙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文学实践——理性与感性唯有交融,才能抵达生命的完整。”

    图片图片

    女性角色莉丽·布里斯科的创作历程成为另一焦点。主讲人强调,莉丽通过绘画实现“双性头脑”的突破,呼应了伍尔夫对性别本质主义的挑战,“艺术是超越时间的力量,而莉丽的画作正是对拉姆齐夫人精神永恒的定格”。

    随后,主讲人以莫扎特D2小调安魂曲为例给大家简略分享了一下西方乐理学。接着,主讲人提出三个问题:一是否有可能在不牺牲自我的个性特征下获得人与人之间的谅解?二自我是否有可能在一片混沌中认识和把握真实?在一个混乱的时代里建立起某种秩序?三自我有可能逃脱流逝不息的时间,在混乱的时代中不顾死亡的威胁而不朽?主讲人逐个分析这些问题后,提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的信仰崩塌,女性平权运动高涨事件。并分享了自己的看法,最后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历史是一个螺旋上升的空间。

    图片图片

    分享感悟环节中,各位同学都在踊跃发言。李雨田学姐分享自己去看海棠花的过程,然后在晚上回学校时,在一束路灯下,仿佛看见了自己心中的灯塔,找到自己心里面的一份治愈。

    随后,童童学长分享说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到灯塔去》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帮助我们重新审视时间、感知、人际关系以及自我存在的意义。这本书打破了传统线性叙事,采用“心理时间”而非物理时间,让读者跟随人物的意识流动,体验记忆、情感和思绪的交织。现代社会崇尚效率,我们常被时间表、截止日期所支配,但伍尔夫提醒我们,真正的生命体验并非由钟表决定,而是由内心的感知构成。我们可以尝试在忙碌中留出片刻,观察自己的思绪,而非机械地完成任务。对“微小瞬间”的关注也在这本书书中有所体现,小说几乎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情节”,而是聚焦于日常琐事——拉姆齐夫人织袜子、晚餐的谈话、莉丽作画的犹豫。伍尔夫认为,生活的意义往往隐藏在看似平凡的瞬间里,而非宏大的事件中。在快节奏中,我们可以练习“正念”,关注当下的细节,如一杯咖啡的温度、一次对话的语调,而非仅仅追求结果。书中的人际关系呈现出“灯塔效应”——连接与孤独。拉姆齐夫人像一座灯塔,用她的温暖和共情能力维系着家庭和朋友的联结。然而,她的离世也让人们意识到,真正的理解与沟通何其困难。在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可能忙于事务而忽视深度交流。伍尔夫提醒我们,真正的联系需要耐心和共情。我们可以尝试在数字社交之外,建立更真实的对话,倾听他人的内心世界。艺术与记忆是具有永恒性的,莉丽最终完成画作,拉姆齐先生抵达灯塔,象征着逝去的时光与未竟的愿望仍能以某种形式“完成”。即使时间流逝,某些体验(如艺术、记忆)能超越死亡与遗忘。我们可以在忙碌的生活中,不妨通过写作、绘画或摄影记录自己的“灯塔时刻”,让某些瞬间成为永恒。书中也涉及到“命运”的话题,命运是具有“不确定性”的,计划中的灯塔之旅因天气搁置,十年后终于成行,但物是人非。生活充满变数,执着于计划可能让我们错过当下的意义。我们应学会在不确定中保持开放心态,而非焦虑于未达成的目标。总之,《到灯塔去》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快节奏社会中我们失去的东西——对时间的敏感、对细节的觉察、对人际关系的深度理解。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效率”或许不在于完成多少任务,而在于我们如何体验和铭记每一个瞬间。如果你们在阅读时感到晦涩,不妨放慢速度,让伍尔夫的文字像海浪一样自然冲刷你的意识,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图片图片图片

    石颖同学说到,《到灯塔去》中提到许多“错过”“失去”“灭亡”等词,这些词在当时是令人崩溃和无奈的,但也许在之后会遇到比这更令人崩溃的事,在一次次摆脱不了这样的崩溃后,就会变得坦然,心境也会变得越来越平静,直到敢于直视这样的糟糕。

    刘玥同学认为伍尔夫笔下的灯塔是遥不可及的渴望,也是内心执念的象征,人生如海上航行,目标看似清晰,却常被现实的风浪阻隔。我们总在等待“合适的时机”,可时光流逝,人事已非。与其踌躇不前不如即刻启程,哪怕风浪依旧,至少不再困于等待的牢笼。抵达与否或许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终于学会了在航行中生活。期间还和大家分享了自己备考教资的经历。

    图片图片

    最后,钟凤老师点评了李泓庆同学分享,也谈了谈自己的看法。钟老师说到读书会初衷,就是将读书作为一个习惯,将书籍当作一个朋友,你得终身陪伴着它,它就一定是会影响你的人生。如果在读《到灯塔去》之前,读了伍尔夫的另一部作品《一间自己的房间》就能够更明白她想揭示的主题——女性生存的困境,包括物质生活的困境,父权的压抑。

    伍尔夫在书中探讨了女性独立与双性关系。伍尔夫表现出许多现代主义思想,特别是她对女性经济独立、政治地位等方面的主张。她提倡女性要有自己的房间,提高女性的经济和政治地位。此外,她还提出了双性同体的理想,她希望两性和谐相处。在家庭背景方面,伍尔夫出生于富裕名门,父母再婚,家庭关系混乱,这些背景对她产生了深远影响。

    伍尔夫的写作特点主要是意识流、自由联想、时间蒙太奇等。其小说以细节取胜,追求诗歌化的语言,善于运用绘画术语、音乐术语等表达人物内心感受。同时,伍尔夫的小说中有很多象征和主题意象,如灯塔,它对不同人物来说有不同的意义。

    图片图片

    钟老师希望我们不要为了读书而读书,希望读书可以像这“灯塔”一样,照亮你的人生,影响你的生活。

    有好书共读,有书友伴读,是一种幸运,也是一种默契,本次读书会到此结束,期待下次的好书分享!


    图片:李泓庆

    文案:赵建萍

    排版、编辑:唐榆艺

    指导老师:钟凤

    一审一校:石颖

    二审二校:钟凤

    三审三校:刘昌安

    严谨求实   守正出新 

    传承文化   融汇中西

    绵阳校区:绵阳市经开区机场东路83号
    梓潼校区:绵阳市梓潼县永利路9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