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导航
站内导航 ×
    新闻资讯 - 学院新闻
    【智汇文旅】文化旅游学院系列讲座——温勤能《论语》的智慧与当代大学生成长
    发布日期:2025-7-11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272次

    2025年6月23日,文化旅游学院特邀温勤能老师开展题为“《论语》的智慧与当代大学生成长”的专题讲座,讲座以线上形式举办,温老师围绕《论语》智慧对当代大学生成长的启示,从为学之道、人际重构、精神立命三大维度,结合高校实践与社会现象,解码经典的现代价值。

    图片图片


    一、学而时习:知识迭代中的为学之道


    1.学思并重,破解信息爆炸困局

    《为政》篇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古训,在信息爆炸时代更具现实警示意义。清华大学调查显示,73%的大学生存在“知识消化不良”症状,而复旦大学“经典浸润计划”通过每日精读《论语》并撰写“学思札记”,使学生思维深度提升41%,成为“温故而知新”的现代诠释。

    2.知行合一,打通理论实践壁垒

    孔子在《子路》中质问“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直指当代教育知行脱节的痛点。浙江大学“知行书院”创设《论语》实践学分,鼓励学生将经典智慧转化为社区服务,数据显示参与学生在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率提高58%,实证了“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的实践智慧。

    3.终身成长,构建跨学科能力格局

    面对ChatGPT等技术挑战,《子罕》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的成长轨迹颇具启示。华为“天才少年”计划中87%的入选者具备跨学科知识迁移能力,恰是“君子不器”的现代演绎;麻省理工学院“终身学习实验”表明,具备“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综合素养的毕业生,职业适应力超出同业者2.3倍。


    图片图片



    二、仁者爱人:数字时代的人际重构


    图片

    1

    1.以文会友,创新线上社群联结

    图片

    《学而》篇“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为虚拟社交提供智慧指引。武汉大学“慕山书社”践行“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理念,10年间影响十余所高校,其线上线下融合的耕读模式被校方深度报道,印证了“德不孤,必有邻”的社群联结力量。


    图片

    2

    和而不同,践行多元价值包容

    图片

    《子路》篇“君子和而不同”的处世哲学在校园文化中焕发新生。清华大学国际辩论队以“周而不比”为队训,在国际赛事中展现的包容气度获评委盛赞为“中国式辩论艺术”;北京师范大学志愿者践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爱精神,服务流动儿童后职业使命感显著提升,诠释了“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现实力量。

    图片




    三、修己安人:功利浪潮中的精神立命


    图片

    1.心性修炼,建立抗压心理机制

    《宪问》篇“不怨天,不尤人”的人生态度,成为大学生应对绩点焦虑的定海神针。中山大学开发“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等)心理调适工具,将“吾日三省吾身”的修身传统转化为量化技术,显著提升使用者抗压能力。

    图片

    2.超越功利,坚守精神价值追求

    当物质主义侵蚀理想信念,《泰伯》篇曾子“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呼唤振聋发聩。中国科大少年班毕业生坚守基础研究领域,其90%的国内外深造率与18.5%的科教界从业比例,成为“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现代注脚,为突破“躺平主义”困局提供精神支撑。

    图片

    3.古今对话,彰显经典永恒价值

    温勤能教授强调,在量子计算机破解传统密码的时代,“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诚信观与“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的处世智慧更显珍贵。《论语》“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智慧体系,既是文化基因的密码本,更是面向未来的通行证,为当代青年提供了“修己安人”的精神锚点。


    图片图片



    讲座最后温老师通过"古籍今鉴"的创新视角,将《论语》智慧与高校教育实践、科技时代挑战深度结合,不仅揭示了传统文化的现代生命力,更构建了经典与青年成长的对话路径,为当代教育提供了兼具历史厚度与现实温度的思考范式。



    ·END·



    图文:文化旅游学院

    排版、编辑:刘发玉

    一审一校:周骞

    二审二校:周毛措

    三审三校:刘昌安


    图片

    严谨求实   守正出新 

    传承文化   融汇中西

    绵阳校区:绵阳市经开区机场东路83号
    梓潼校区:绵阳市梓潼县永利路9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