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0日,文化旅游学院特邀李青石教授开展题为《清代蜀中三大家与张问陶诗歌成就》的专题讲座。讲座以线上形式举办,李教授结合丰富的文献资料与诗歌文本分析,带领师生深入探究清代四川文学高峰的艺术成就,揭示蜀道诗创作中地域文化与人文精神的交融轨迹。
一、小知蜀中诗坛高峰:三大家的文学坐标识科普
李教授首先从清代四川文学版图切入,指出彭端淑、李调元、张问陶三位作家以 “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地域文化认同,为清代四川诗歌发展奠定基础”。他特别强调,三人虽风格各异 —— 张问陶以性灵派旗帜引领风骚,彭端淑以散文与教育影响深远,李调元则以文献整理与多元创作彰显巴蜀文化底蕴 —— 却共同构成了清代蜀中诗歌的巅峰,其中 “成就最高的是张问陶”,其创作被视作 “清代蜀中诗人之冠”。在概述蜀中三大家的文学地位时,李教授援引史料说明:“蜀中山川壮丽、物阜民丰,文脉悠远、文风昌盛,清代中叶涌现的三大家不仅是蜀中文坛翘楚,更对中国诗坛产生重大影响。” 这一论断为后续分述三人成就搭建了历史语境。
二、道德文章与百科之才:彭端淑与李调元的文学实践
彭端淑:道德楷模的文以载道
李教授详细阐释彭端淑 “道德文章皆楷模” 的双重身份:作为丹棱 “三彭” 之一,其为官正直,曾选拔纪晓岚,后主讲锦江书院,培养李调元等英才;作为文学家,其散文 “短小精练,无繁文赘言”,代表作《为学一首示子侄》以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的辩证思维,成为两百年来的教育范文,至今仍入选中小学教材。
在诗歌创作方面,李教授以《霸陵道中》为例分析:“首联‘日久行无色,马隤气不骄’以行者视角奠定沉郁基调,颔联‘秋风清渭水,衰草霸陵桥’视听结合,将长安郊野秋意渲染得触目可及。” 他指出,彭端淑诗学汉魏,取法杜韩,其白描手法与沉郁意境,实为 “蜀诗自费密父子后” 的重要突破。
李调元:文坛百科大才子
谈及李调元,李教授称其为 “文坛百科大才子”,不仅历任多职,更在文献整理与文学创作中展现多元才华:编著《函海》《全五代诗》等,诗作《黄州晚泊》以 “赤壁烟初合,乌林月欲升” 破题,借三国古战场的历史烟霞,为羁旅愁思染上苍凉底色,颈联 “梦去家疑近,愁来枕自凭” 更写尽乡愁的矛盾性。
李教授特别强调李调元的学术贡献:“任广东学政期间,编著《岭南视学册》《南越笔记》等,归乡后致力于《函海》的定稿刊行,其文献整理工作对巴蜀文化传承意义深远。” 而《黄州晚泊》中 “天涯游子意,寒夜总难胜” 的喟叹,则展现了其诗作中 “尊唐兼宋” 的风格与宦游者的心灵轨迹。
三、蜀道诗魂:张问陶的创作巅峰与历史回响
(一)六度蜀道:行走中的诗歌地图
李教授聚焦张问陶的蜀道诗创作,指出其 “是行走蜀道次数最多、在秦蜀古道创作诗歌最多的重要诗人”,五十一年人生中 “凭车马和双脚,六度穿越秦蜀栈道”,直接创作行旅诗二百余首。他以《船山诗草》为据,还原张问陶的行走路线:“从成都过德阳、绵州至梓潼,经剑门关、利州、宁羌州,沿褒斜道、连云道至凤县、宝鸡”,这条路线构成了清代蜀道的诗歌地理图谱。
(二)山水与历史的互文:蜀道诗的审美建构
在分析张问陶蜀道诗的自然书写时,李教授以《雪中度凤岭》《心红峡》为例:“‘路绕千峰上,天低鸟道横’状写凤岭之险峻,‘万绿拥孤峡,春归花自妍’绘心红峡之清幽,诗人将秦岭‘十里不同天’的地貌特征与‘一线天’的奇观融入诗中,使蜀道成为‘隽美壮丽的自然风光画廊’。”
对于历史人文书写,李教授解读《望陈仓古道》《紫柏山谒留侯祠》等作:“张问陶凭吊刘邦、张良等历史人物,在‘沛公西去日,曾此闢荆榛’的咏叹中,将蜀道转化为汉代基业的历史见证;而‘看遍汉家诸将相,斯人出没幻如龙’对张良的赞颂,则暗含对功成身退的精神向往。”
(三)现实关照:白莲教起义时期的诗史笔法
李教授着重分析张问陶后期蜀道诗的现实主义精神,指出其《丁巳九月褒斜道中即事》《戊午二月九日出栈宿宝鸡县题壁十八首》等作,真实记录了战乱中的社会状况:“‘连村有戈戟,归将只衣冠’写兵荒马乱,‘磷火飞残新战垒,骷髅吹断旧人烟’状民生疾苦,这些作品被评价为‘得老杜《诸将》之遗’,展现了诗人‘悲天悯人的高尚情怀’。”
他进一步阐释张问陶的诗学主张:“诗人强调‘写出此身真阅历,强于飣餖古人书’,其蜀道诗既具‘清灵圆转的韵致’,又以‘沉实的精神’超越性灵派,成为清代中期诗坛的一座高峰。”
四、地域文学与人文精神的当代启示
讲座尾声,李教授总结:“清代蜀中三大家以各自的创作实践,构建了巴蜀文学的多元维度 —— 彭端淑的教化精神、李调元的博识气度、张问陶的性灵与现实关怀,共同诠释了‘文以载道’的永恒命题。” 他特别强调张问陶蜀道诗的现代价值:“其对自然山水的审美发现、历史遗迹的文化阐释、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为我们理解蜀道这一‘中国古代文明大通道’提供了文学范本。”
此次讲座引发师生热烈讨论,李教授的深入解读,不仅系统梳理了清代蜀中三大家的文学成就,更通过张问陶蜀道诗的个案分析,揭示了文学创作中地域经验与人文精神的交融之道,为传统文化的现代阐释提供了新的学术视角。
图文:文化旅游学院
排版、编辑:李杨思羽
一审一校:周骞
二审二校:周毛措
三审三校:王建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