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在D1栋206教室我们迎来了本学期第五期青春漫谈。本次的分享者是阿支什哈同学,他分享的主题是“凉山不是山”。
当"凉山不是一座山"的谜底揭开,这片横亘在川滇交界处的土地便以火焰般的热情扑面而来。彝族,这个将火把刻进民族基因的古老族群,用千年不息的文明之火,在高原上书写着关于生命、信仰与狂欢的史诗。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是彝人用星辰丈量时光的刻度。当第一支火把在夜幕中亮起,整个凉山便化作流动的星河。斗牛场上尘土飞扬,健硕的牦牛顶着银角对决;摔跤手们裹着"擦尔瓦"在草地上翻滚,肌肉碰撞出原始的韵律;选美姑娘的百褶裙摆扫过青草,银饰叮当奏响美的和弦。最动人的莫过于"朵洛荷"巡游,身着彩衣的彝家女子手持黄伞,如彩云飘过山岗,用歌声将火把节的狂欢推向高潮。这火光里的狂欢,印证着"生在火塘边,死于火堆上"的古老谚语,火既是生命的起点,亦是灵魂的归宿。
在毕摩的法器叮咚声里,我们触摸到彝族精神的另一重维度。这些身披法衣的祭司,用羊皮鼓与神灵对话,在烟雾缭绕中主持着人与自然的契约。他们的吟诵穿越时空,将创世神话、族群历史与生命哲学编织成密语,让每个仪式都成为活态的文化基因库。而达体舞的旋风,则以更轻盈的姿态诠释着彝人的浪漫——男女老少手牵手围成圆圈,踏着西晋时期流传至今的舞步,在"阿诗且"的旋律中旋转,裙裾飞扬处,历史与现代悄然重叠。


彝族的音乐是山风与火光的和鸣。吉克曲布的《七月火把节》将节日的炽热凝成音符,莫西子诗用空灵的吟唱勾勒出大凉山的月光,奥杰阿格的歌声里流淌着彝人的豪情。这些音乐人如同火塘边的说书人,用现代方式讲述着古老传说。当《带我到山顶》的旋律响起,仿佛能看见彝家少年骑着马穿越索玛花海,马尾辫上系着母亲编织的彩绳。
彝族年则是另一种形式的团圆诗篇。当农历十月的庄稼归仓,凉山便沉浸在持续七天的狂欢里。家家户户宰杀年猪,用最丰盛的宴席款待宾客,青年们在"背新娘"游戏中传递情愫,孩童们举着火把在晒场奔跑。这个被称作"库史"的节日,让整个凉山变成不夜城,火光映红每张笑脸,酒歌飘过每道山梁。
在这片土地上,五谷丰登的秘密藏在"五不吃"的禁忌里,爱情密码写在结婚照的银饰纹样中,日常对话流淌着古彝文的韵律。当风里飘来火把节的松香,当达体舞的节奏在血脉中苏醒,我们终于懂得:凉山不凉,是因为这里永远跳动着火的灵魂;火把永燃,只因彝人用整个民族守护着文明的火种。此刻,山风已捎来邀请,不妨走进这片燃烧的土地,让火光照亮我们心中沉睡的诗意。
图文:李杨思羽
排版、编辑:张思雨
一审一校:罗诗薇 黎念佳
二审二校:蒙智民
三审三校:梁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