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导航
站内导航 ×
    新闻资讯 - 学院新闻
    【智汇文旅】文化旅游学院系列讲座——张沁文教授《堂吉诃德的艺术审美特征》
    发布日期:2025-6-2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242次

    2025年5月27日,陕西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张沁文教授应邀为我校文化旅游学院2024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带来一场题为《堂吉诃德的艺术审美特征》的专题讲座。讲座以线上形式开展,内容深入浅出,结合丰富案例与理论分析,带领师生走进塞万提斯的文学世界,探寻经典名著的艺术价值。

    图片图片

    张教授首先从时代语境切入,阐释文艺复兴运动对《堂吉诃德》的深刻影响。他指出,文艺复兴时期是西方文化从神权向人权转型的关键阶段,人文主义思想以“提倡人权反对神权、主张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为核心,成为当时文学创作的灵魂。塞万提斯作为西班牙文学“黄金时期”的代表作家,其个人经历(参战断臂、被俘为奴、多次入狱)与其创作形成强烈互文——他在苍凉境遇中秉持“文艺是现实的镜子”的现实主义理念,以戏谑笔触解构骑士文学的虚妄,实则饱含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

    图片

    讲座核心聚焦于《堂吉诃德》的艺术审美特征,张教授进行了深入剖析:


    PART.1


    堂吉诃德形象的复合审美内涵是其核心议题

    张教授指出,这一形象突破传统文学的单一维度,集崇高性、喜剧性、悲剧性于一身:

    崇高性:体现为对正义、自由、平等的终极追求,“走遍天下去打抱不平” 的宣言成为人类精神超越性的象征;

    喜剧性:源于理想与现实的错位,如将风车视为巨人、客店幻想为城堡的荒诞行为,通过戏拟骑士小说程式(如自封骑士、虚构 “公主” 杜尔西内娅)与夸张手法,形成滑稽张力;

    悲剧性:则来自高尚动机与现实困境的冲突,“一片至诚为人类造福” 的热忱与“单枪匹马对抗时代”的无力感相互撕裂,临终前对骑士小说的清醒否定,更强化了理想破灭的宿命悲怆。这种矛盾性使堂吉诃德成为文学史上“圆形人物”的典范,被张教授称为 “打破审美经验壁垒的复合性符号”。

    图片图片图片


    PART.2


    2.在艺术表现手法层面,作品展现多元创新:

    戏拟手法:对骑士小说中命名、受封、冒险、效忠贵妇等程式进行嘲弄性模仿,解构骑士文学的神圣性;

    讽刺性幽默:通过堂吉诃德的荒诞言行,深刻讽刺当时社会弊端(骑士小说泛滥、贵族虚伪、社会不公);

    夸张手法:人物形象(堂吉诃德的疯癫)、情节设置(战风车、冲羊群)、环境描绘均充满夸张,增强荒诞效果;

    叙事结构: 融合骑士小说与流浪汉小说特点,采用发展式结构(三次出游,18个核心事件),章节独立又相互联系,多角度叙事,节奏掌控得当。


    PART.3


    关于主题思想与社会意义

    张教授强调,作品不仅讽刺骑士文学与制度,更深刻反映了16-17世纪西班牙广阔的社会现实(贫富差距、阶级矛盾、道德沦丧),揭示人性弱点(虚荣、贪婪),并表达了对正义、自由、平等的呼唤。它塑造了堂吉诃德与桑丘两大不朽典型,并通过公爵府与下层悲惨世界两个典型环境,表达了对下层的同情和对贵族的批判。

    谈及深远影响,张教授指出,《堂吉诃德》奠定了西班牙民族文学的基础,是西班牙第一部现代小说,对小说体裁发展(叙事模式创新)具有开创性意义。它被誉为世界文学经典,深刻揭示了人类精神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堂吉诃德形象(常与阿Q并论)至今仍是反思现实社会、批判脱离实际理想主义的文化符号,其承载的人文主义精神——对人的尊严与价值的强调——具有永恒的启示意义。

    图片


    讲座在热烈的讨论中圆满结束,与会师生对《堂吉诃德》这部文学巨著的艺术魅力和深刻内涵有了更为系统、深入的理解。

    图片




    图文:文化旅游学院

    排版、编辑:刘发玉

    一审一校:周骞

    二审二校:周毛措

    三审三校:刘昌安


    图片

    严谨求实   守正出新 

    传承文化   融汇中西

    绵阳校区:绵阳市经开区机场东路83号
    梓潼校区:绵阳市梓潼县永利路9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