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导航
站内导航 ×
    新闻资讯 - 学院新闻
    【智汇文旅】大象无形寓有形——探寻汉字的象形之美( 以“十二生肖”为例 )
    发布日期:2025-5-23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107次

    2025年5月19日晚,作为成都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现代书画研究院执行院长、《现代书画》杂志主编的魏鹏飞老师给我们带来了“大象无形寓有形——探寻汉字的象形之美”的专题讲座。其内容涵盖中华文明的曙光乍现、中华文明的解读密码、象形文字的生动体现、象形文字的书写探索和研究这四个方面。


    一、中华文明的曙光乍现——仓颉造字


    图片


    人们常用“惊天地,泣鬼神”来形容人类伟大的创举和感天动地的不凡事迹——比如文字的出现。

    魏老师从《淮南子·本经训》《周易·系辞》和《说文解字》中找寻出仓颉造字的渊源与故事,伏羲观天察地,仓颉整理象形,汉字由此而生——从“结绳记事”到“书契代政”,文字逐渐成为记录文明的核心载体。从中也能看出汉字的出现并非是仓颉一人一夜的“闭门造字”,而是许多人日日夜夜努力的成果。

    魏老师讲到,文字的出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使人类从蒙昧的原始状态有了智慧,渐入文明。它也率中华文明进入快车道,让中华民族走在世界文明的前列,引领世界文化潮流三千年。

    在已知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和古文字体系中,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中美洲的玛雅文字,都湮灭、消失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唯有汉字绵延至今,成为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见证。所以,甲骨文是养育中华文明的摇篮,是记录和见证中华文明的活化石。



    二、中华文明的解读密码——甲骨文


    120年前,“一片甲骨惊天下”在地下沉睡了三千年之久的殷墟甲骨文,一次偶尔的机会被发现。至此甲骨文经过一代又一代的挖掘研究,成为了中华文明的解读密码。甲骨文作为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承载着先民的智慧与审美,兼具史学与美学价值,其刀刻笔意、疏密布局,奠定了中国书法的基础。

    从目前已发现并解读出来的甲骨文来看,它早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用笔、结字、章法三要素,为书法艺术创造了广阔空间。因为它既有刀刻的特点,也有书写的痕迹,笔划具有横平竖直,疏密均称等形式美。线条严整瘦劲,曲直粗细均备,笔画多方折,对后世篆刻的用笔用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书法的构篇,基本依据书写材料的形状结构确定,故多随形就势。尽管它还没有后代书法那样的优美、圆熟、俊逸、对称,但其中蕴含着先民追求大自然的稚拙之美与探索精神,这是后来任何成熟的书法都不可能替代的。



    三、象形文字的生动体现——以十二生肖为例


    象形文字是华夏先民们认识自然、观察世界、记录事物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意识的凝聚,它蕴藉着这个民族旺盛的生命能量。鲁迅曾言汉字有“三美”:意美、音美、形美。

    魏鹏飞老师在研究中发现,甲骨文不仅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更是一种高度凝练的“图画艺术”。十二生肖的甲骨文正是“形美如画”的典范,魏老师的象形文字书写作品《十二生肖》入选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新时代•新文艺•新力量•新展望”——四川省新文艺群体发展成果展,成都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我与祖国共成长——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艺术作品展。下面我们将通过《十二生肖》,看看我们的先民们是如何在一笔一画之间,勾勒出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十二种动物的面貌和习性。

    图片


    “鼠”字形上半为碎屑,下半为鼠身与长尾,生动刻画啮齿习性。

    “牛”夸张的双角与耳朵,后衍生“告”字,提醒人们并互相转告,见了这种头上有两只大角的“牛”一定要小心。羊字和牛字极其相像,最大的不同就是牛的两只“角”朝上,而“羊角”朝下还卷曲着。古人认为羊有吉祥的意义。

    “虎”字的獠牙、斑纹、利爪俱全,几笔勾勒百兽之王的凶猛。

    “兔”长耳、短尾、豁唇,坐姿栩栩如生。

    “龙”字形似恐龙,昂首曲身,后来篆书的“龙”字演变为左右结构,分成两个部分,让人有点不知所云。

    “蛇”眼镜蛇吐信,腹部加点突出其贪婪特性。

    “甲骨文呈现出的“马”躯体高大修长,头尾四足俱全,马脸较长,眼睛较大,脑袋微抬,颈部有鬃毛,马蹄子和马尾巴表现地极具到位,做出长鬃奋发之状。

    “猴”,甲骨文“猱”为侧立的猕猴之形,通过字形我们可以看到猕猴头部的耳、目、口,以及身体上的又(手)与止(足),有的还着意表示有尾之形。

    这些字形不仅是图画,更是先民对自然观察的智慧结晶,体现了“书画同源”的理念。



    四、象形文字的书写探索和研究——弥足珍贵


    回首千古华夏,一部汉字演变史,即中华文明发展史,同时也是书法艺术的辉煌史,历经数千年漫长岁月,生生不息,历久弥新。有人将汉字称之为中国四大发明之外对人类的又一大发明贡献,因为汉字是世界上唯一“音、形、义”三合一的文字,是全息的信息载体,世界上大多数文字都是一维的,或单纯表音,或单纯表意,唯有汉字才是合三为一的文字,其丰富的内涵信息与能量是其他任何文字所无可比拟的。

    即使现在我们的汉字已趋于高度的符号化,集抽象和意象于一炉,仍脱不开其象形的迹象。如甲骨文的图形符号,它兼容了汉字和图画的特点;隶书的蚕头燕尾;楷书的提肩裁刀;草书的龙飞凤舞,都有其严格的定式,然而它们的象形意识虽然淡薄了,但是汉字在诞生和创造之初就离不开象形的依托关系。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可以穷其奥妙。艺术没有止境,探索未有穷期。



    图片:文化旅游学院

    文案:甘涵银

    排版、编辑:张思雨

    一审一校:黎念佳
    二审二校:曾梦雯
    三审三校:刘昌安


    严谨求实   守正出新 

    传承文化   融汇中西

    绵阳校区:绵阳市经开区机场东路83号
    梓潼校区:绵阳市梓潼县永利路9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