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导航
站内导航 ×
    新闻资讯 - 学院新闻
    【智汇文旅】《百年孤独》与《平民史诗》对读——记文化旅游学院系列讲座
    发布日期:2025-5-23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54次

    2025年5月20日,刘清河教授为文化旅游学院学子展开了以“《百年孤独》与《平民史诗》对读”为主题的讲座,刘教授在讲座中引导学生深入探索了两部文学巨著——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与埃及作家纳吉布·马哈福兹的《平民史诗》的丰富内涵与艺术魅力。

    图片图片

    《百年孤独》以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经历为叙事主线,细腻勾勒了马孔多小镇从荒芜到繁华,最终又归于荒凉的沧桑历程。这部作品不仅深刻批判了阻碍社会进步的反动势力与陈腐观念,更表达了对民族前途命运的深切忧思。而《平民史诗》则通过垃圾家族十一代人的兴衰沉浮,生动叙述了街区两个多世纪的历史变迁,同样蕴含着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与对理想社会的执着追求。刘教授谈到:“两部作品均以家族史为叙事载体,折射出各自民族近代以来的历史轨迹与现实图景,共同揭示了社会进步的曲折性。”

    图片

    在艺术结构与表现手法上,两部作品均展现出循环往复的大轮回特征。《百年孤独》中的马孔多小镇与《平民史诗》中的街区,均经历了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的轮回过程,象征着历史的循环往复与社会的不断变迁。同时,两部作品都精心塑造了多代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且后代人物的命运往往与祖先存在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体现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变异。在表现手法上,两部作品均巧妙运用了象征与预言等艺术手法。如《百年孤独》中的集体失眠症象征着民族历史的遗忘与麻木,小黄花则象征着灾难与死亡;《平民史诗》中的瘟疫象征着摧毁旧秩序的力量,修道院则象征着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这些象征与预言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增强了其艺术感染力。

    图片图片

    刘教授谈到:“两部作品在基本思想倾向、艺术结构及表现手法上的诸多相似之处,并非偶然巧合,而是深刻反映了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马哈福兹在创作《平民史诗》时,很可能受到了《百年孤独》的影响与启发。这种跨文化的相互借鉴与融合,正是世界文学史上常见的现象。

    图片

    此外,刘教授还强调了文学创作应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同时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不断创新与发展。

    这场讲座不仅为同学们打开了理解两位文学巨匠的崭新视角,更在每位学生心中播下了思考文学本质的种子,让学生在作品的对读与文明的交融中,领略到文学穿越时空的永恒魅力。


    图片:唐榆艺

    文案:李杨思羽

    排版、编辑:张思雨

    一审一校:罗诗薇

    二审二校:何雅婵

    三审三校:王建科

    严谨求实   守正出新 

    传承文化   融汇中西

    绵阳校区:绵阳市经开区机场东路83号
    梓潼校区:绵阳市梓潼县永利路9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