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同学们的文化修养,增强同学们的专业知识。5月21日下午六点,文化旅游学院邀请万平教授为本学院的同学开展了题为《穷年忧黎元 叹息肠内热——心系苍生的诗圣杜甫》的线上讲座。
本次讲座主要从五个方面讲述了杜甫的基本情况:
1. 杜甫的生平与时代背景:分为读书与漫游时期、困守长安时期、陷贼与为官时期、漂泊西南时期。杜甫出生于官宦世家,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青年时期的杜甫开始了两次长期的漫游,游历了吴越、齐赵等地。这一时期是唐朝的开元盛世,社会繁荣稳定,经济发展,文化昌盛。国家的强盛和社会的开放为杜甫提供了广阔的游历空间,也培养了他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热爱,其早期诗作多表现出蓬勃的朝气和浪漫的情怀,如《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体现了他的远大抱负。755年至759年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在投奔唐肃宗的途中被叛军俘虏,押至长安,后逃脱,被任命为左拾遗,不久因直言进谏被贬华州司功参军,最终弃官西行。在此期间他的诗歌更加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现实,成为“诗史”,如《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杜甫离开华州后,辗转来到西南地区,在成都、夔州等地度过了晚年。他在成都营建了草堂,生活相对安定,但仍时常为生计发愁。后又漂泊于湘鄂一带,最终在船上病逝。此时安史之乱虽已平息,但唐朝元气大伤,藩镇割据,战乱不断,社会经济难以恢复。杜甫在漂泊中依然心系国家和人民,诗歌题材更加广泛,既有对个人身世的感慨,也有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如《登高》《登岳阳楼》等,展现了他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和沉郁苍凉的艺术风格。
2. 杜甫受儒家思想影响:万教授论述了杜甫诗歌中的气味描写、风格多样性以及自然之美。首先,杜甫通过气味描写来表达作品的情感,如“秀如兰”的兰花气味和“酒肉气味”的豪门贵族气息。其次,杜甫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陈玉顿挫,也有消散自然的一面。最后,杜甫在生活安定时,创作了许多闲时之物的诗,如成都草堂时期的生活,表现出宁静明秀的意境,展示出杜甫的平淡闲适。
3.杜甫的诗史价值:用诗歌记录了安史之乱前、中、后的历史事件。主要讨论了杜甫诗歌的叙事与抒情完美融合,以及他在历史上的成就。杜甫的诗歌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战争的荒凉与贫困,使听者身临其境。他的诗歌中融入了强烈的抒情,将客观叙述与主观情感完美结合,具有很强的叙事性和抒情感染力。此外,杜甫在诗歌创作中扩大了律诗的表现范围,开始以律诗来写时事,突破了传统。他的诗歌作品数量庞大,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和《秦州杂诗二十首》等,展现了他在律诗创作上的高超技艺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
4. 杜甫的律诗创作,数量多、质量高,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杜甫的诗歌创作达到了极高的境界,被誉为律诗中的登峰造极之作。他的诗歌风格独具特色,既有纵横之势与自然流畅,又有沉郁顿挫。杜甫在律师艺术上追求极致,注重练字练句的精妙之处,如动词、副词、叠字等在诗歌中的应用。他的诗歌以成语顿挫为主要风格,表达了对国家安危和百姓苦难的深切关注。杜甫的诗歌中蕴含着深沉的忧思,展现出了一种厚积的感性力量和综合处世的心态。
5. 杜甫的诗歌被誉为中华优秀传统诗歌的集大成者。这部主要介绍了杜甫的诗歌创作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杜甫的诗歌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了人民爱物、忧国忧民的品质,继承了前代诗风的优秀传统,如叙事与议论受到《诗经》、《小雅》的影响,同时又有乐府、魏晋南北朝诗人如曹植、陶渊明等人的影响。杜甫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如白居易、元稹的新乐府运动,韩愈、孟郊的韩孟诗派,李贺的独特风格,以及晚唐的苦吟一派等。杜甫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历千年而不衰。
讲座结束时文化旅游学院邓星老师总结了此次讲座并对万平教授表达了感谢。
图文:文化旅游学院
排版、编辑:唐榆艺
一审一校:罗诗薇
二审二校:邓星
三审三校:王建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