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9日,春意盎然之际,著名作家王蒙先生亲临我校,于行政楼一楼会议室,与我校师生共襄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学盛宴——座谈会。此次盛会由我校王蒙文学艺术馆馆长王安先生担任主持,学院领导悉数到场,共同进行这一场文学爱好者的盛会。
七位文学爱好者在座谈会上,共话文学与生活的交响乐章。其中前四位是我院的学生,后三位是文艺工作者。他们的发言,令人深思。
全佳怡同学,以清新脱俗之姿,探讨了提升写作能力的奥秘,以及文学与生活间那千丝万缕的联系。她妙喻文学为照亮生活的火炬,而生活则是那不可或缺的燧石,二者相辅相成,共同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李雨田同学,则以《青春万岁》为引,深情讲述了王蒙先生作品跨越时空的共鸣之力。而王安先生则是引经据典,以《诗经》为例,阐述了经典之所以不朽,皆因能穿越时空,滋养人心,成为精神之粮。
邱可蕊同学,对王蒙先生作品中民族生活的细腻描绘赞不绝口,同时,她也勇敢地提出了值得深思的社会议题,展现了青年学子的担当与思考。
景志恒同学,则以哲思之问,探讨了文学的实用价值与深远影响。他坚信,读书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品德的锤炼,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民出版社原总编辑辛广伟先生,以文艺工作者的敏锐视角,高度评价了王蒙先生丰富的人生阅历对文学创作的深远影响,并断言AI虽强,却难以复制王蒙先生这份独特的人生体验。
鲁迅文学奖得主周啸天先生,则以独到的见解,解读了王蒙先生的文学直觉,赞叹其已臻化境,令人心生向往。并探讨古典诗词的家国情怀、美学价值及创作之道。
四川省广播电视局二级巡视员冯梅女士,更是以影视化的实践,将王蒙先生的作品搬上荧屏,让更多人感受到文学的力量与魅力。她分享了《我的后半生》的改编历程,展现了文学与影视艺术的完美融合。
在座谈会的收尾之际,王蒙先生以满腔热忱与深邃智慧,向在座的当代大学生们敞开了心扉,表达了深切的交流愿望,并慷慨地分享了诸多文学创作之真谛。他首先强调,文学之根深植于生活沃土之中,二者相辅相成,互为滋养。
接着,王蒙先生以鱼为喻,生动阐述了记忆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性。他表示,鱼与我们共处一世界,但生命短暂,记忆仅七秒,所以七秒与七年对于鱼而言,并无二致。而我们人类,若不能铭记生活之点滴,便如同那失去记忆的鱼,生命便失去了色彩与深度。记住生活,不仅是铭记过往,更是为了更好地讲述与传承,因为每个人的生活都是独一无二的,正如李白之诗不可复制于杜甫,杜甫之句亦非李白所能及,正是这份差异,铸就了文学世界的斑斓多姿。
谈及创作,王蒙先生更是激情澎湃。他指出,文学创作不仅是记录现实,更是创造梦想与奇迹的艺术。科学家创造实体,文学家则创造梦想。文字虽无法替代生活本身,却能以其独特魅力,构建出超越现实的美好世界,让读者在其中遨游,感受未曾有过的体验与情感。
最后,王蒙先生鼓励大家珍惜学习的每一刻,因为人生的旅程,本质上就是一场不断探索与学习的奇妙之旅。
此次座谈会,不仅是一场文学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文学与生活,如同星辰与大海,相互辉映,共同编织着人类文明的辉煌篇章。我们期待着与王蒙先生的再次相遇,共同续写文学的华美篇章。
图片:邓鑫悦
文案:李杨思羽
排版、编辑:刘发玉
一审一校:罗诗薇
二审二校:江海珍
三审三校:王建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