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我讲授了《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旨在带领学生们深入了解李大钊先生的生平事迹与精神品质。课前,我布置了预习任务,要求学生们查找关于李大钊的相关资料,了解他的生平经历。令我欣慰的是,学生们都完成得非常出色,他们不仅查找了资料,还对李大钊的一生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课堂上,学生们表现得十分积极。当我讲述李大钊先生的革命历程和坚定信念时,他们听得入神,不时地点头表示赞同。我通过引导学生们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语句,让他们深刻体会到李大钊先生那种为了革命事业不惜牺牲一切的崇高精神。学生们也积极发言,分享了自己对李大钊精神品质的理解,课堂氛围十分活跃。
除了教学内容本身,我还特别关注了学生们的身体状况。近期四川气温逐渐升高,但早晚温度差仍然很大。我担心学生们因为穿衣不当而感冒,于是在课堂上提醒他们要注意天气变化,穿方便穿脱的衣服。学生们都认真听取了我的建议,表示会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
通过这次讲课,我深刻感受到了学生们对历史人物的兴趣和对精神品质的追求。李大钊先生的精神品质不仅激励着他那一代人,也深深触动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心灵。我相信,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们会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也会更加坚定地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同时,我也将继续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这一周依然以听课和批改作业为主,在听课时,我开始有意识地观察课堂细节,尤其是学生的反应。我发现自己班上的学生活跃度明显低于其他班级,回答问题的人寥寥无几,讨论环节也常常陷入冷场,课堂像一潭死水。于是,我向办公室的资深教师请教。老师告诉我:“语文课不是考试训练场,而是思维的运动场。”她建议我在提问时不设“唯一正确答案”,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哪怕答案“跑偏”,也要先肯定他们的表达意愿。
周四上午,我有幸聆听了隔壁班老师讲授《竹石》这首古诗。这位老师的教学方法让我眼前一亮,他巧妙地运用了多媒体资源和生动的语言描述,将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同学们面前。在讲解诗句的过程中,他讲述了郑燮创作这首诗的背景和人生经历,让同学们了解到诗人借竹子来表达自己不畏艰难、刚正不阿的高尚品格。
整堂课下来,同学们的积极性高涨,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纷纷发表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有的同学说从竹子身上学到了要坚强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有的同学则表示要像竹子一样做一个正直的人。看到同学们如此投入和热情,我也深受启发。
这周的实习让我明白,课堂的沉默,有时候是学生在等待一个允许他们发声的机会。而作为语文老师,我们的任务不是填满他们的嘴巴,而是打开他们的思维。
本周是我在富临实验小学实习的第十二周,实习生活也在逐渐接近尾声。作为一名小学六年级语文实习老师,这一周我在教学实践中收获颇丰,也遇到了不少挑战,但这些经历都让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这一周,我为同学们上了第三单元《古诗词三首·竹石》这一首诗。当带教老师告诉我让我独立完成这一堂课时,我的内心还是有些许紧张。在授课之前,认真备课,查阅资料,改制ppt,争取让自己着一堂课做到完美。在正式进入这首古诗之前,我先带着同学们复习了一下前两节课学的古诗。在讲解过程中,我尽量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内容,比如通过图片展示“花中四君子”和“岁寒三友”,不仅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还能拓展其知识能力。学生们在课堂上表现得比较活跃,积极回答问题,这让我感到很欣慰。但我也注意到,有几个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够集中,我尝试用眼神示意和提问来引导他们,效果还算不错。
并且在这一周,我还经常陪同学生一起做下午的课间操,大部分学生都能比较标准作出动作,但是还是让我注意到了位于教室最后面的一个男孩子,他每次做操的时候要么是手脚放不开,动作幅度极小,要么就是站在原地不动。观察两天后,我明白了,他这是到青春期了,每个青春期的孩子内心都十分敏感,他认为课间操的这些动作太过幼稚,以至于让他难以作出。弄清楚原因后,我开始在这位同学的身边跟着一起做课间操,我想通过自己的行为让他明白做课间操只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并没有什么难为情的,渐渐的,他也逐渐融入了进来,动作也愈发的标准了。
这一周的教学工作让我明白,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心理变化。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他们的优点和不足,因材施教。虽然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我也在不断学习和成长。我相信,只要我努力付出,就一定能看到学生们在语文学习上的进步。
指导老师:钟凤
图文:陈甘念 李琴 黄海琳
排版:李杨思羽
一审一校:石颖 林畅
郑钰梅
二审二校:罗诗薇 黎念佳
三审三校:梁莉 蒙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