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导航
站内导航 ×
    新闻资讯 - 学院新闻
    《沐春风,咏而归——孔子与中华传统的理想人格》——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旅局举办的第十三期“名家开讲·涪江讲坛”圆满结束!
    发布日期:2024-6-8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330次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推进文化自信自强。2024年6月7日文化旅游学院50位师生代表于绵阳虹苑剧场参加了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旅局举办的第十三期“名家开讲·涪江讲坛”。

    本次讲座特邀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以《沐春风,咏而归——孔子与中华传统的理想人格》为题,剖析理想人格的圣贤典范及其现代意义,进一步推动我市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高校师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全力打造成渝副中心。

    一、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本次讲座主题为“沐春风,咏而归——孔子与中华传统的理想人格”,然而讲座开始,主讲人李敬泽先生并未直接开篇点题,而是“就地取材”,谈到了生于绵阳的一位伟大诗人——李白,谈到李白,就不得不说起他和杜甫的友谊,在这段关系中,李白是大哥,是兄长,杜甫是小弟,是仰慕者。关于李白与杜甫的友谊李敬泽先生为我们讲述了一段距今一千三百六十多前的一个动人故事。

    唐代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当时的唐朝正处于安史之乱中,由于国家战乱,一时之间,天崩地裂,人与人天各一方,音讯难传。当时的李白参与永王叛乱而被流放夜郎,这个消息跨过千山万水,最终传到了当时因战乱流离于成都的杜甫耳中,杜甫听闻了从战乱中传来的自己仰慕的兄长——李白的消息。内心哀痛无比,写下对李白最后的一首怀念诗《不见》,那时的李白与杜甫已有16年未见。

    此时的李白61岁,杜甫50时,岁月忽已晚,那时二人均已至暮年,遥想当年李白意气风发,狂放不羁,斗酒诗百篇,然而如今“世人皆欲杀”,“飘零酒一杯”,杜甫的一首《不见》道尽多少深情、哀痛和苍凉,然而诗的最后两句充满了杜甫对李白的惦念和祝愿也和本次讲座的主题有关。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匡山”在今绵阳江油彰明县,是李白的家乡,隔着重山峻岭,杜甫在诗里遥望着李白,呼唤着友人,他喊道:“你的家乡,江油啊,那是读书的地方,你的头发都白了,已经年老了,经历了这么多颠簸和不幸,快回来吧。”然而杜甫不会想到,公元762年杜甫来到绵阳,而李白未回绵阳,死于异地。

    对于杜甫写下《不见》这首诗的时间,后人仍有考究,但其中人生不相见的痛彻、悲凉和深长的思念,却是真实动人的。直到最后杜甫对李白隔空发出“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的呼唤,杜甫这里的以“归”字为愿,引发了后人无限的思考。


    二、文化基因“归”的追根溯源

    为了深入理解“归”字的含义,李敬泽先生带我们回到了我们今天的主题“沐春风,咏而归”,李李敬泽提问:为什么说“咏而归”,为什么说“头白好归来”,这里的“归”是什么意思?

    随后,李敬泽先生解释道,古人说话从不会随便说,这里的“归”,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归来、归家,它还指一种精神意义上的归家,而精神意义上的归家,又是什么呢?要找到答案,需要我们回到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中去追根溯源。这时我们可以发现,“归”的精神基因,是从孔子那儿来的,是从《论语》中来的。

    李敬泽先生提到,《论语》中有很著名的一篇,叫《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在这一篇内容当中,孔子和他的弟子聊天,让弟子各言其志,关于“志”,李敬泽先生是这样解释的,他说在现代汉语中,“志”指“志向、志气”,但在孔子那个时代,意义更为丰富,《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志”为“心之所驰”,也就是心之所趋,你心里持守的那个东西,你要去的地方,它可以包含两件事,一件是指你要做的事,一件是指你心里认为理想的人生应该是什么。

    接着,李敬泽先生开始讲解孔子与四弟子关于“志”的谈话的内容:子路“武德充沛”,想要上战场打胜仗;冉有认为自己没法做到打胜仗,只想要让百姓丰衣足食,过上好日子,然而国家礼乐之事——精神文明建设,自己做不了,还得请君子来做;公西华则认为自己对精神文明建设这类的事情还比较关注,但自己不能做大相,只能做一个小相。看着三位弟子说出自己的志向,孔子表现出来的是无言冷笑或沉默,但都不置可否。到了曾皙,曾皙言说他的志向是:春天将近,穿着薄薄的春衫,和五六个男子一起,带上六七个童子,到沂水边沐浴,沐浴完之后,穿着春衫到舞雩山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家。这时,孔子才意味深长地说出“吾与点(曾皙)也”。

    对于“沐春风,咏而归”曾皙认为这是他的理想,孔夫子说:“我和你是一样的。”在这里,李敬泽先生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即为什么孔子会对曾皙的这个理想这么肯定这么认同?

    李敬泽先生认为,其实前面三位学生都是孔老夫子教育的结果,比如要让国家强大,这个人要对国家负起责任;要让老百姓的能过上好日子,那么要物质富足;不仅如此,还要让这个国家的老百姓有精神生活、道德生活,但为什么孔子都不置可否,直到最后,曾熙说,他要沐浴,他要咏而归,孔夫子才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对于这个问题,是后世读《论语》的人都要回答的问题,我们都要去领会和理解孔老夫子的意思。并且,后世的读者对这个问题的解释和领会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李敬泽先生提到了中国文人对于这个问题的解释。首先,他提到朱熹,他说朱熹就纯照字面意思解释,但是,这个解释可能不太让后世的人信服,因为朱熹自己也说自己的这个解释是不大立得住的。

    接着李敬泽先生开始讲解清代学者张履祥对这个问题所做出的解释,清代学者张履祥认为孔子在这里实际上是在讲治道之先后。李敬泽先生解释到:“治道之先后”就是指我们要让我们的世界变得美好起来,有它的先后发展顺序。首先是子路——强国,其次是冉有——百姓富足,再次是公西华——修明礼乐,最后,所有的一切都要落实到我们的心里、生活状态、生命当中。

    然而,我们都可以想想,强国、百姓富足、修明礼乐,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都是为了每一个人的幸福和安顿,为了每个人的幸福、美好的生活、生命状态。于是曾皙接着说:“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是一种自由的,松弛的,在朋友之间,在大自然之间,非常自由的、幸福的一种状态,最后“咏而归”,这里回到的,不仅仅指是你家门口的家,还是你心灵安顿、安居的那个家。对于张履祥学者的这个论述,李敬泽先生是表示赞同的。

    三、春风里的人生宽度

    李敬泽先生继续讲到,他说在我们文明的早期,孔子一向是倡导我们民族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与此同时,孔子对世界和人生又有非常宽阔的理解,回到孔子看他的四位学生谈志向的场景,体会孔子的心情。当孔子听到子路说,他要打胜仗时,孔子就会想,打胜仗是人生的目标,是在做事上的目标,但是人生应该比这个更广阔,更宽阔。你即使是一个打算打胜仗的人,你也不要忘了,春天来了,春风正在吹拂,不要忘了,沂水边,你可以好好沐浴,可以去领会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美好简单的情感,不要忘了欣赏生活中和世界上所有的那些美好的事物和感觉。如果你的脑子里面只有事,就没有了这样的人生宽度。

    李敬泽先生认为,孔夫子那个时候,其实是在担心他的学生是否能在做事中保持幸福,是否能在生活中经受挫折。如果他的学生和未来的我们只有一个向度,只有一个目标,在孔子看来,这不一定是一件好事,单向度的人生目标和理想只有目的,这会让我们的人生太窄。

    生命是需要有宽度的,它体现在春风里,沂水边,去沐浴,去唱歌,然而这些事情都是无目的的,孔子强调的就是“无目的”,同时,孔子也担心一个人生命里只有目的,而没有别的东西。所以我们的生命里需要有无目的事,我们应该要像孩子一样,在春风里,去感受大自然的美,感受友情的美,感受身体的美,有了这些,我们才能承受目的的艰难和目的的挫折。

    四、沐春风,咏而归,孔子的理想人格与境界

    李敬泽先生讲解到:曾皙的“沐春风,咏而归”,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孔子教导给我们的理想人格和理想人生。李敬泽先生带我们回到最早提到的李白的杜甫这两个人,当时李白61岁,杜甫50岁,同一年,两人经历了世间的大颠簸,然后,杜甫向着不知下落,许久不见的朋友发出了那样一个感叹,那样一个满怀深情的祈福的心愿,他说“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李敬泽先生在这里回答了之前提出的“归”的另一种精神上的意义,这里的“归”,不仅仅是回到匡山,还要回到孔子说的那种境界中来——心灵的安顿和生命的宽度。

    而这种境界,也是美学精神的一个源头,那么中华美学精神深刻包含着什么呢?按照黑格尔的说法:美学就是艺术中的无目的和目的性,这就是艺术。“沐春风,咏而归”这没有目的,然而后世的诗人、文学家可以把这样无目的的精神境界写成那么美好,那么精准有力的的诗,就是有目的,这就是艺术。我们伟大的,源远流长的文明,需要一代一代的中国人用生命和心灵来领会它的丰富性。

    李敬泽先生提到,李白和杜甫的一生走的就是“沐春风,咏而归”的心路历程,这个历程不像字面上那样,都是那么舒畅,那么简单,因为人生要经历无限的艰难苦恨,无限艰险复杂,然而最后让自己的心回到大自然,回到无边无际的时间和空间,让自己的心无比宽敞,这就成为了中华民族理想人格的标尺。

    李敬泽先生在这里提了一个问题,他说,大家都很喜欢苏东坡,这是为什么呢?李敬泽先生对于这个问题给出了他的解答,李敬泽先生讲到:这是因为苏东坡在无论是在朝堂或朝野上,还是意气风发或走投无路时,他心里一直有“沐春风,咏而归”的精神境界,他对人生的坦然,他生命的宽度和境界,让他可以在心灵中寻求一份安顿,所以他说:“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而让中国人民深深着迷、喜欢,让中国人民心中有依靠的,正是这种人格,这种精神和境界。

    接着,李敬泽先生提到了杜甫曾写下一首古今第一七律——《登高》,李敬泽先生说,那时的杜甫经历了多少艰难苦恨,两鬓斑白的他,一杯浊酒,满怀潦倒与悲痛,然而,他却登临高地,感受天地的浩大与广阔。

    李敬泽先生讲解到,或许当年孔子面对自己的弟子时,就在说,你们到广大的世界去奋斗,你们也可能会实现你们的目标,但你们也会经历各种各样的不幸,生活上的磨难,精神上的挫折,但到了暮年,你们鬓角斑白,你依然站在那里,感受天地的浩大、壮阔和美好,那个时候,你会感觉,所有的一切,一杯浊酒,都可以释然,人生依旧值得过,人生依旧是美好的。这不是一种小节,这是一种根本的基节,是一种伟大、美好的人格和境界。

    讲座到这里圆满结束了,在这堂讲座中,李敬泽先生为我们带来了一场精神文化盛宴,让我们更加深刻的了解到孔子的思想精髓和中华传统文化中理想人格,今天的讲座不仅是一次学术的探讨,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将进一步激发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引导我市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高校师生更加积极参与到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行动中来,同时我们也要将以这次活动为契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深挖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为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全力打造城市副中心,注入强大的文化力量。感谢李敬泽先生为我们带来的精彩讲座。


    —END—


    图片:饶清玉

    文案:李雨田

    编辑:罗琴

    一审:司文煜

    二审:饶清玉

    指导老师:梁莉 陈静

    严谨求实   守正出新 

    传承文化   融汇中西

    绵阳校区:绵阳市经开区机场东路83号
    梓潼校区:绵阳市梓潼县永利路9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