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导航
站内导航 ×
    新闻资讯 - 学院新闻
    【建党100周年献礼】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新中国红色主题美育系列赏析之《陈独秀和<新青年> 》
    发布日期:2021-4-7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4006次


           北大红楼两巨人,纷传北李与南陈。孤松独秀如椽笔,日月双悬照古今。时代不会忘记,历史也必将会铭记。那些在觉醒年代的引路人和先行者,英雄不朽,浩气长存。1917年《新青年》落户北京,成为同人刊物,陈独秀是主编、主笔。他的意识明确,欲救亡先启蒙,欲启蒙先改造国民性,欲改造国民性先改造青年。
    作为一代精英的精神领袖,陈独秀身上有着断头流血都不辞避的悍劲,所向披靡的狂飙式的气质,棱角毕露、锋芒逼人。他与蔡元培、李大钊等,先是以《新青年》唤醒民众特别是青年学生的爱国觉悟,又以《每周评论》为五四运动提出斗争纲领、口号和斗争方式,而且身先士卒,跑到北京南城散发传单,被捕入狱。

    本期,我们走进中国画经典作品《陈独秀与<新青年>》。


     
    陈独秀与《新青年》
    中国画  246cm×617cm   2009年   胡伟   中国美术馆藏

           陈独秀与《新青年》赏析
          画家在研究了大量的史料后,创作出此幅“巨作”。
          画面上、鲜活的十九位革命历史人物。这之中,有《新青年》的主创人员、撰稿人、轮值编辑,也有受此杂志影响的全国各地自发主创的刊物,自愿接受陈独秀指导和管理的新青年们。画家认为,这样才能完整地呈现《陈独秀与新青年》的历史全貌。

          在人物的布局安排上,时而密,时而疏。密中见疏,疏中见密。生动横溢,好像在新文化背景的“乐章”中,有节奏地相起伏。由于作品的构图是金字塔形的,为了突出地位的重要性,把陈、李、胡放第一排,以坐姿呈现。陈独秀在金字塔底的正中,左侧李大钊,右侧胡适,三个重要人物。另外一个人非常重要,就是蔡元培先生。可以这么说,他为陈独秀在北大建立新文化运动的基地提供了有力的物质支持。由于当时鲁迅先生在《新青年》上第一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文章,毛泽东亦如此,在整个团体、事件中,他们的作用及贡献暂时还不及前几位人物。所以把鲁迅、毛泽东安排在后侧。但是,为了突出鲁迅、毛泽东对后世的影响力,画家还是把他们画得比较“大”。这是中国特色的审美意识和艺术处理。画面的人物结构组合,有一种永恒的“和谐”的形式结构“美”!在构图上这样考虑,是因为画家这样认为:“陈独秀创办《新青年》不应局限在一个具体时间和空间,要有一定的历史跨度。因为杂志是一九一五年创刊,一九二二年终刊。并且在此期间从上海迁至北京,最终又迁回上海。一九二零年后,它又以中共机关刊物团结、吸引了大批的革命青年知识分子,这之中就有李大钊、胡适、毛泽东等人。”


     
                                                                                                                     陈独秀与《新青年》局部

            由于每个人物的姿态、表情都参考了历史资料。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传尽心曲。这种“群像并置”的构图法,看似陈旧,但是是画家刻意选择而为之的,因为这种构图在反映”主题”思想上达到了“入木三分”的效果。
           画家的简介
           胡 伟 (1957.4—) 别名鲁人,山东人。擅长中国画。198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留校任教。1986年攻读硕士研究生。1987年作为博士研究生赴日本随平山郁夫研究日本画。
           1985年作品《李大钊、瞿秋白、肖红》获国际青年年美展金质奖。先后主持国家大剧院艺术工程项目,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艺术概念设计项目,伦敦奥运会奥林匹克美术大会。独立完成财政部、文化部联合实施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作品《陈独秀与新青年》。独立创作中国文联、财政部、文化部联合实施的“中华文明历史题材5000年美术创作工程”中作品《张居正改革》。
          任全国美术作品展、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中国中青年美术家海外研修工程、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文化部美术专业高级职称评委。
    历史的天空
          1919年仲夏的一个夜晚,北京天桥新世界游艺场,顶楼花园出现了数个身影,少顷,他们从衣服兜中取出一叠叠传单,向空中用力抛去。
          如雪花般漫天飘洒的纸片上,印着《北京市民宣言》,呼吁政府“对日外交,不抛弃山东省经济之权利”“免徐树铮、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段芝贵、王怀庆六人官职,并驱逐出京”——彼时,国人仍沉浸在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愤怒之中。
          当晚抛撒传单的主力、《北京市民宣言》的起草人之一,正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早期主要领导人陈独秀。
         在北京生活工作的三年,陈独秀主导出版了多卷《新青年》杂志,对北京大学文科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促使新文化运动得到迅猛发展,是他生命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新青年》杂志封面                     《新青年》编辑部旧址 2001年
                                                                                                      (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供图)
           1917年初,陈独秀受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 带着草创不久的《新青年》来京。《新青年》月刊自第3卷第1号起从上海迁移到北京大学续办。1917年至1919年的三年期间,该刊有了很大的发展,作为一份综合性的学术刊物出版,共在北大编辑第3卷至第6卷,每期约100页,最高发行量为每期15000份,撰稿有300多人。
           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展览部主任陈翔介绍,最早在上海,陈独秀办的是《青年杂志》,后来改名《新青年》,当时这个杂志的编辑多为陈独秀的老乡、朋友,主要的活儿是陈独秀自己干,所以他压力特别大,无论是筹措经费还是采写稿件,都像孤军奋战。“来了北京以后,胡适、李大钊、鲁迅等先进知识分子加入了进来,《新青年》刊登的文章变得非常有力度。”

           这一时期,《新青年》迅速吸引了一批进步青年,逐步形成了读者群,进而形成一个特有的新青年群体。他们对于五四运动,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建,都发挥了主体性作用。其中又以毛泽东、周恩来、蔡和森等为主要代表。


     
                                                                                                             北大红楼旧照  (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供图)
            红楼竣工时,陈独秀已经在北大文科学长任上一年零八个月了。

            当时,北大校长蔡元培聘请陈独秀来学校任职,辅助他对保留着封建教育传统和陈腐校风的北大进行改革,并建议陈独秀把《新青年》编辑部由上海迁到北京,实现了“一校(北大)一刊 (《新青年》)”的结合。一批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在北大聚集,形成了以《新青年》编辑部为核心的新文化阵营,使新文化运动得到迅猛发展。
            到任后,陈独秀专心致力于文科改革,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教育方针的改革。二是关于教学的改革。

            陈独秀的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也让北大形成了良好而活跃的学术氛围,这促成了新文化运动在北大兴起,并因此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


      
                                                                                                   北大师生合影(第一排右起第三位为陈独秀)  
                                                                                                                  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供图

            1919年6月11日,陈独秀在天桥新世界游艺场(现已拆除)散发《北京市民宣言》传单,当场被捕。


      
                                                                                                          《北京市民宣言》。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供图
           之后,经过各界的营救,在狱中困顿近100天的陈独秀出狱。他依然我行我素,到全国各地演讲,由于谈及要改变私有制,遭到北洋政府公开拘捕。李大钊和胡适知道消息后,就在北京车站等着返程的陈独秀,立马把他转移到朋友家里,过了几天,李大钊又护送陈独秀去上海工作。
           抵达上海后,陈独秀开始到工人群众中宣传马克思主义。1920年5月,他在上海发起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该会同李大钊主持成立的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一起,从上海、北京分别向各地辐射,先后同武汉、长沙、广州、济南以及旅欧旅日等受过五四运动影响的先进分子建立联系,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更广泛传播。
           后来,也是在陈独秀的主持下,1920年8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上海法租界老渔阳里2号《新青年》编辑部成立,取名“中国共产党”,这是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1920年9月的第8卷起,《新青年》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机关刊物。
           图文资料分别来自百度词条、搜狐网页《新京报》

    严谨求实   守正出新 

    传承文化   融汇中西

    绵阳校区:绵阳市经开区机场东路83号
    梓潼校区:绵阳市梓潼县永利路929号